亿融配资官网 劳模风采·全国劳动模范 | 徐宇航:用匠心“铸剑”的兵工人
他爱岗敬业,甘于奉献,20年如一日,始终工作在机加生产最前沿,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锻炼了坚毅的品格;他一专多能,追求卓越,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人民兵工事业,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强军报国的初心使命。在他的身上,不仅有着产业工人的勤劳淳朴,还有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血性与担当。他先后获得“鹤城工匠”、齐齐哈尔市五一劳动奖章、市劳动模范、省劳动模范、“龙江工匠”、龙江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他就是北方华安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机械加工二厂小件机加班班长徐宇航。
作为黑龙江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多年来,徐宇航为企业培养高级技师及技师28人,解决生产难题50余项,完成国家发明专利7项,参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4项,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25篇,获得省市职工“五小”创新竞赛优秀成果一等奖,在推动军工装备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与卓越的才智。
徐宇航作为“兵三代”典型,红色军工精神伴随他成长。2002年,经过3年技校、研究所的学习,他正式成为华安厂的一名工人。当时车间新进一台数控加工中心,由于没有师傅教、没人带,他去杭州短暂学习之后,就靠自己摸索。为了尽快独立操作数控加工中心,他白天虚心向外厂的师傅请教,晚上看书、查资料、画图,别人下班休息的时间,他都用来潜心钻研技术。
参加工作二十多年,他把职责视为生命,始终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要求自己,通过多年的勤学苦练使他的操作技能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多次独立解决完成了各种复杂精密零件的加工难题。
进入新时代,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技术革新,生产出高质量的军工产品,徐宇航执着钻研,每天早出晚归,经常吃住在车间。近年来,他不断超越自我,熟练掌握了数控加工中心、数控铣床、激光切割机、旋压机、堆焊机的编程及操作。他首创的“投影法”,开创了利用四轴联动加工的先河,降低废品率30%以上;提出的关于数控卧轴双端面磨床送料装置的改进设计,大大降低操作者的劳动强度;撰写的《影响数控机床加工精度因素及改进关键问题分析》《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措施浅述》等多篇论文分别在国家级期刊发表。
徐宇航在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研制中勇挑重担。在某重要零件生产中,他采取多台数控机床不同数据试验,根据数控车刀刀片夹紧原理,设计并自制侧挤压式夹具,有效解决了变形问题,产品良品率达到99.8%,此创新成果被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
2017年,为发挥好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徐宇航劳模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目前,工作室从最初只有单一的数控车工专业,发展到现在涵盖激光切割、数控磨工等10余个专业,广泛吸纳创新意识强、技术素质高、肯钻研的技术骨干加入,核心成员已达13人,成功打造了生产、科研、培养“三位一体”的创新团队。
徐宇航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用心,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工匠。他时刻以“精益求精、专业敬业、严谨严肃”的精神鼓励自己,努力把每件产品都打造成精品,把每项工作都做到极致。他积极带动身边更多的职工学技能、比技能、搞创新,依托工作室平台,根据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组织团队成员与一线职工互动学习交流,让一线参与者自觉地融入团队学习中,共享知识。
徐宇航依托工作室平台,积极推动“师徒”传帮带,大力开展创新研发。根据需求,他编写完成了《数控加工的编程和操作》《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多工序数控机床调整工》等技能课程。几年来,工作室团队利用数控生产线和普通机床生产线协同作战,完成了几十万件的机加生产任务,产品良品率达到99%,每年节约刀具费120万元以上,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因业绩出色,工作室获得省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荣誉称号。
23年间,徐宇航用无私奉献和辛勤汗水创造出了一项又一项奇迹,在普通工作岗位上实现着广义的人生价值,在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道路上,为实现人生梦想忘我拼搏。
(黑龙江省总工会微信公众号 高文成 张晓明)
亿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